海阳和莱阳是两个相邻的县市,它们彼此之间的交界线相当长,两侧分布着众多的村庄。
其中,在交界线的中段偏北、靠近昌水河富水河交汇口的地方,相邻的两个村庄分别是莱阳的儒林泊和海阳的西坊坞。
儒林泊此前我们曾多次介绍过,而西坊坞还没有专门提及。这次就带大家到那里去看一看。
(▲西坊坞村的位置示意)
按照区划,西坊坞村属海阳市发城镇管辖。在发城镇地界,带有“坞”或者“屋”的村庄有不少,比如东西坊坞、上屋庄、东西中夏屋庄等。它们到底是什么含义?众说纷纭,难有定论。
西坊坞村,西与莱阳市儒林泊村为邻,东与东坊坞村相连,南与东宋格庄接壤。从镇驻地向西,沿着国道走到海莱交界附近,转向通往南面的一条小路,就可以来到村里。
依山傍河,是西坊坞村地形的主要特点。河就是昌水河,而山则是七星庙山。
(▲昌水河与七星庙山)
关于七星庙山,此前在一篇介绍老莱阳县区划的文章中曾有所提及。这座山因旧时山顶有座“七星庙”而得名,它本身也在海莱交界线上,不过主体在西坊坞村也就是海阳这一侧。
(▲当地有很多这样的石头,七星庙有可能也是以此作为建材)
经过历史的变迁,“七星庙”虽然不存,但当地老人对它还有较深印象。据他们介绍,这座庙在外观上很有特点,建材多用石条而少用砖木。这种样式,想必既美观且坚固了。
介绍完村庄的地形,再说说村里的姓氏。西坊坞村规模较大,年时统计有超过户人家,包括张、刘、林、褚、姜、王、李、崔、于、宫等姓,其中人口较多的是张姓,其次是褚姓。
(▲村里的房屋大体分为南北两个区片,北边以红瓦新房居多,南边则多是灰瓦老屋)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现代历史上,西坊坞村的褚姓曾出过一位知名人物,他就是民国时期烟台闻人褚文郁。
褚文郁(-)字宗周,毕业于北平朝阳大学。后赴烟台办《爱国报》,兼理律师业务,深受司法界敬重。其事迹在《海阳县志》及烟台文史资料中多有记载。
根据《海阳县志》的说法,褚文郁在律师执业期间与烟台商会会长澹台玉田打过交道。经过一番折冲樽俎,澹台玉田聘其为烟台恤养院第二副院长。此后,他长期从事公益慈善事业,在恤养院设孤儿、婴儿、嫠妇、产妇四部,后增残废、老羸两部,分别恤养;还在海阳城里(凤城)、发城、西坊坞办起三处小学,贫家子弟免收学费。年,恤养院改为烟台市生产教养院,褚文郁任副院长,继续致力于社会福利事业,直到去世。
后来海阳市编撰镇村简志时,也将褚文郁的事迹收录,系在西坊坞村的词条下,可谓青史留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