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时刻12月23日讯(融媒体记者于波)民生工作干得好不好、成效怎么样,百姓心中是有杆秤的。今天上午,市委改革办召开全市民生领域改革重点部门民主评议会议,以实绩检验成效、以评议倒逼落实,让更多的人了解改革、知晓改革、参与改革,全面有效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会议期间,市政务服务中心主任王评,做了民生领域改革工作情况汇报。
市行政审批服务局按照市委构建“1+”体系工作要求,大力推进“一次办好”改革,落实各项便民惠企举措,政务服务能力融合提升取得明显成效,使广大企业群众从改革中获便利、得实惠。先后被评为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先进单位、依法行政先进单位,“一次办好”服务获评“烟台市十大法治为民实事”,电子证照数据共享做法获评全国政务服务软实力·数字化实践评选典型案例,“容缺勘评”改革作为法治政府单项创建市级唯一代表参加全省评选,做法被《新华网》等媒体报道,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获评全国公共资源交易十佳机构、全国跨区远程异地评标示范单位,“YT智联云端”管理模式获全国推广。
优化企业登记服务,企业入市快捷、退市便捷
1.创新做法:一是开进口。通过一窗受理、一网通办,注册时间压缩至0.5个小时,全流程(执照、刻章、社保医保、公积金、税务)开办时间压缩至0.5日,实现全国最优。二是疏出口。推进简易注销改革,注销公告时间由45天压缩为20天,申请材料由4份压减至2份,有效提升企业注销便利度,开展简易注销服务余次。三是降成本。为新开办企业免费刻制印章,免费发放税务Ukey,企业开办实现“零成本”,每年节省企业费用余万元。
2.改革成效:实现了境外业务“跨国办”、政银合作“网格办”、流动窗口“延伸办”、信用审批“容缺办”。年,全市企业数量同比增长10.5%。
优化建设工程审批服务,项目早开工、早落地
1.创新做法:一是精简事项。规范审批事项50个,压减合并事项10项,保留主线事项18项、并联事项22项。二是优化流程。实行“一窗受理、一表申报、一图联审、一次验收”极简服务模式,解决了流程不畅问题。三是简易豁免。建立实施五类工程“工程规划许可豁免清单”,实施四类项目告知承诺制,建立实施三类项目“规划设计方案豁免清单”。四是线上应用。成功启用电子工程规划许可证、用地规划许可证,并实现了手机端实时查询应用。
2.改革成效:全流程审批时限,政府投资项目由最初的多个工作日压缩到60个工作日,社会投资项目由最初的多个工作日压缩至45个工作日。
优化便民服务,群众办事少跑腿、更舒心
1.创新做法:拓展“一窗受理”多模服务,健全完善特殊业务服务机制。一是设立“跨域通办”专窗,打通了74项跨省通办和项全省通办事项的办理路径,明确事项的业务标准、办理模式等;二是设立“特殊人士”专窗,针对老年人、军人等特殊群体,由专服员进行全程帮办协办,同时配齐无障碍电梯、轮椅、老花镜等设备设施。三是设立“业务转办”专窗,纳入运动员技术等级认定、法律援助实施等30项省级政务服务低频事项,实行统一收件、转办、反馈。
2.改革成效:实现了咨询导服“无缝覆盖”、远程事项“异地办理”、特殊群体“专员帮办”,“一窗受理”比例达%。年均开展各类服务万次,群众满意率99.99%,创历史新高。
优化公共资源智慧交易,硬件更完备、软件更智能
1.创新做法:一是优化政府采购交易平台,建成了“网上商城”,实现了在线支付、议价优惠、围标串标分析预警等功能;二是优化工程建设交易平台,建设BIM电子招投标系统、实现了“云开标”直播、智慧评审、在线合同签订等七项功能近期,完成全省首个三地远程异地联审评标,首次实现与大连市的跨省远程异地评标。
2.改革成效:软硬件实现了全国一流,交易服务提效率、降成本方面实现大幅提升。在全国测评中,建设工程招投标和政府采购2个指标分别位列全市第一、二名。
实施行政审批勘评服务改革,企业踏勘更快、评审更简
1.创新做法:一是“预勘预评”。对于审批业务受理和踏勘评审申报材料不同的事项,提前介入,开展全程辅导,实现审批、勘评受理“两步合一”。二是“容缺勘评”。将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等10类材料纳入“容缺勘评”范围,做到“材料准备”和“踏勘评审”并行推进。三是“三方协作”,对危险物处置等涉及公众安全、重大民生的27类事项,实行政府、专业机构、专家专业化评审,评审费用由政府买单。四是“审管联动”,对于现场核查要素较少且相对明确的事项,实行要点审查、视频踏勘、承诺整改;对需要多个部门踏勘的事项,多部门“联合踏勘、一次办结”。
2.改革成效:现场踏勘、专家评审一次性通过率由55%提升至84%,建设类项目勘评时限平均由75日压缩至45日,社会事务和民生保障类项目勘评时限平均由30日压缩至7日。为企业节省专家评审费、技术论证费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