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烟台船舶工业学校机电工程部融合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链”——
智能“小工匠”畅享“大未来”
YMG全媒体记者庞磊通讯员张洪伟李欣
大国工匠“技能兴鲁”。今年,我省深化实施“技能兴鲁”百万工匠培育、职业技能提升等行动,到年,培育“技能兴鲁”新工匠万人以上,培养高技能领军人才1万人以上。
在这一背景下,烟台船舶工业学校机电工程部与时俱进,与莱茵科斯特有限公司合作建设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融合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标准,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链”。短短一年时间,该专业折桂省赛,取得丰硕成果。
“双师型”师资借他山之石,本土化探索新理念
技能成就梦想,背后离不开优秀教师的教导。
机电工程部现有教师24人,其中专业教师19人,副高级职称6人,硕士研究生5人,高级技师4人,技师11人,专任专业“双师型”教师占比90.5%。
“我们专业部老中青梯队运作,相互学习,相互促进,教师队伍整体得到提升。”机电专业部部长洪广胜告诉记者,去年培养烟台市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先进个人1人、区级优秀教师1人;烟台市十四五课题立项2个;完成国家级论文2篇;获得烟台市优质课1个、公开课1个,开发区优质课3个。年暑期,专业部派出9人次分两批赴莱茵科斯特公司进行专业培训和双元制教学法培训,教师们在充分消化吸收所学课程培训内容的同时,了解企业研讨思维管理等内容,并结合自身专业、教学经验,充分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理念,积极进行本土化探索,做好德国工学结合和中国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融合,挖掘教学新亮点。
强将手下无弱兵。近几年,专业部培育国家奖学金获得者3人,“齐鲁工匠后备人才”1人,业达小工匠10人。学生技能大赛省赛一等奖1个,二等奖5个,三等奖1个,市赛一等奖13个。山东省“技能兴鲁”职业技能大赛一等奖2个、二等奖1个。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国赛二等奖1个。年山东省鲁台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技能比赛二等奖1个。培养了山东省优秀学生4人,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2人,山东省优秀班集体1个,烟台市优秀学生20人,烟台市优秀学生干部11人,烟台市优秀班集体1个。机电工程部20级三二连读机电班学生林天逸、于子涵,参加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省赛一等奖,获取免试直升高校深造的机会,顺利升入本科。
理实一体化,打造高水平实训教学平台
在即将启用的新校区内,一处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实训实习基地格外吸睛。这就是烟台船舶工业学校与莱茵科斯特有限公司合作建立的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内有德国AHK机电一体化国际认证中心和两个TIA全集成自动化产线装调技术中心。
“实训室建设本着实用性原则,从今年起,所有报考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的学生将在此理实一体化,理论与实训、讲授与示范、操作与考核等融于一体,更好地体现逼真的实训环境与生产的过程,并与德国AHK考证结合起来。”洪广胜说,为了培养能熟练操作和维护智能设备的高技能人才,满足高水平实训要求,学校对接烟台开发区新一代智能设备、新消费电子、电子显示、机械装备等产业链,与区域内产业链骨干企业紧密合作,吸纳富士康科技集团、LGDisplay、北京华航唯实等知名企业合作建立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2个。
专业部在年底对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原本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重构。下一步,计划新建七个实训中心,建设2个智能制造实训室,升级工业机器人实训室,依托中德智能制造产教融合示范基地合作项目,深化企业、学校、人才培养中心一体化的双元三地交互学习模式,建成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实训实习基地。同时融合国际先进职业教育教学标准的人才培养方案、实训室建设标准、课程标准系统打造专业人才培养“标准链”,支撑实践教学体系系统优化。
就业无忧,学校统一推荐安置岗位
产教融合基地成规模,实践教学体系有内涵。
年3月,智能设备运行与维护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中等职业教育特色化专业,大专层次,学制五年,采用联合分段培养模式,取得山东商务职业学院毕业证书。专业部成立特色化专业项目小组,主要培养从事智能产品生产流水线的组织与技术管理岗位、智能设备的运行、调试等操作岗位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同年11月初,专业部启动1+x工业机器人集成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考证选拔工作,30名学生参加,%通过;12月,机器人技术应用赛项参加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得一等奖,实现零的突破。
据洪广胜介绍,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开设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气动液压技术、PLC基础及应用、电气设计基础、机械制图与CAD、零件手动加工、变频器应用与维护、伺服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工作站系统集成、智能生产线调试与维护、机器人仿真编程控制、低压电工上岗证等课程。学生毕业后,学校统一推荐安置就业,优秀毕业生面向莱茵科斯特合作德企以及合资企业进行就业推荐。
责任编辑:庞磊
审校:李晓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