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秦雪丽通讯员孙洪安
夏末秋初,清爽宜人。牟平区鱼鸟河畔的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现场仍一片火热,一座座塔吊挥舞长臂,一辆辆挖掘机张开抓斗为渣土车装料,处处都能感受到顽强的“生命力”。
8月18日,记者从烟台市市场监管局获悉,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是烟台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自去年7月实施链长制以来,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围绕生物医药产业“1+3+X”产业园区空间立足产业现状,面向未来谋划,在新药研发、高端人才引进、重点项目储备等方面实现稳步突破。
放眼当今烟台高端制造业的版图,生物医药产业正展露出令人充满期待的新景象:前沿领域取得若干突破,产业创新生态逐步转变。随着链长制的继续推进实施,烟台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新空间也将被进一步打开。在生物医药产业的黄金赛道上,“烟台力量”在国家新一轮振兴发展的浪潮里澎湃着强劲势能。
生物医药产业链“率先打样”
今年以来,烟台生物医药产业惊喜不断:烟台蓝色药谷生命岛项目开工建设;绿叶生命科学集团旗下派诺生物最新技术路线的新冠疫苗在国外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荣昌生物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正式上市,是山东省市值最大的上市制药公司。
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壮大,是烟台实行“链长制”,全力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融合的最佳例证。作为烟台重点培育的优势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近年来成长起一批骨干企业,涌现出一批创新产品。但创新能力亟须加强等问题依然是影响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瓶颈”。
新形势,新思维。破解瓶颈,烟台审时度势提出,生物医药产业实施链长制,在全市“9+N”产业中“率先打样”,成立链长制工作专班,围绕创新药物、高端原料药、康复辅具与高端医疗器械、中医药、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医疗健康大数据、医美产品、细胞与基因治疗八大细分领域,实行“一链长、一布局、一链办、一基金、一联盟、一平台”工作机制,推动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
实行“链长制”工作机制,关键在于建立高效统筹指挥体系,统筹推进产业规划、政策实施、园区建设、平台搭建、要素集聚等链上重大事项,加速生物医药产业要素专业化集聚。当前,烟台市已建立快速落实执行体系,实行链办实体化运作。实施“一库四清单”项目全生命周期闭环管理,建立市区纵向工作承接机制、部门横向联合服务机制,实行“周调度、月推进、季观摩、年考评”工作推进机制,精准对接、快速响应项目诉求。目前,全链纳入招商库企业余家,纳入闭环管理清单项目68个,市区联动、部门联合常态化。
链式发展,根本在于协同体系,通过链主领航建链、延链、补链、强链。为此,烟台市确定首批10个链主企业(绿叶制药、荣昌生物、石药百克、东诚药业、润中药业、正海生物、宏远氧业、迈百瑞、瑞康医药、新时代健康),并通过多次召开链主企业座谈会共谋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人才链、政策链协同推进。这10家链主企业纵横交织,兼顾当前优势方向与远期发展方向,通过平台、建盟等方式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资本、企业与技术、企业与市场强强合作,形成具备产业上中下游核心凝聚力的一体化企业集群,打造瞄准价值链高端的产业生态。今年以来,烟台市与东诚药业共同在蓝色药谷生命岛打造世界级医用同位素药物产业链,与绿叶制药共同打造创新疫苗产业化基地。年链主企业新建续建项目6个、总投资亿元。
链策导航,这是烟台生物医药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又一“加分项”。在医药创新与发展国际会议上,烟台正式发布《关于促进全市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从任务目标、组织保障、特色园区、扶持政策四个方面形成了“一意见、两方案、一政策”,全面厘清了未来三年在生物医药方面取得突破的重点方向、发展策略、实施路径和政策保障。以此为契机,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将着力补短板、提层次、建生态。聚焦创新药物、高端原料药、康复辅具与高端医疗器械、中医药、特医食品与保健食品、医疗健康大数据、医美产品、细胞与基因治疗八大细分领域,实施创新平台、金融助力、招引扩容等九大工程,加快打造生态体系基本健全、产业整体实力和创新能力大幅跃升的千亿产业。
“链”式创新催化新动能
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展现出的“闪光点”,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链长制带来的产业创新生态的转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烟台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方面都较为薄弱,缺乏重磅创新成果。但是,随着产业发展走向转折点,自身内生出改变的强烈需求。
大企业,科研机构少、人才匮乏、创新配套体系不完善,是制约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弱项”,烟台在链长制引导下,着手补强,打破发展瓶颈。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烟台成立全省首个生物医药产业人才联盟,搭建产才融合发展互促共享平台,年5月至今,匹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30余人,落户院士工作站1个,促进鲁东大学与绿叶集团、哈尔滨工程大学研究院与东诚药业开展校企合作,促进滨州医学院、山东希达数据研究院、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发展集团共建烟台市生物医药产业人才发展平台。同时,组建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研究院,这是烟台市政府与滨州医学院共同发起成立的智库型公益性非营利研究机构,采取“小实体、大网络”方式运行,设专家咨询委员会暨“烟台生物医药产业智库”。
荣昌生物教授房健民说:“我们可以感受到烟台市政府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各方支持以及对入驻企业的诚意,在这里不仅可以获得金融、技术、平台、人才、审批、税收等方面的便利服务,同时优秀企业和项目还可以额外获得资金奖励,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我们的创新基因和创业信心。”
创新的关键还在于高效的创新平台。目前,烟台市已成立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云平台,推动科研机构、临床研发、关键供应、金融资本、专家人才等线下资源进行线上整合,入驻机构家、高端人才50名,梳理头部重点招商企业家,累计发布药品研发数据8万余条、项目成果余个。正在推进生物医药产业大脑建设,聚焦产业管理、精准招商提供数据平台支撑。不仅如此,烟台市还深入推进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建设,着力打造国家级新药研发与成果转化重大科创平台,3月25日获批烟台新药创制山东省实验室,并获得“山东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认定。下一步,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创新研究院,将努力在新药创制理论与关键技术开发等方面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链长制的体制优势成效初显,当前,烟台生物医药健康产业全面起势,产业园区体系逐步完善,吸引了一大批知名药企、创新人才和优质项目,烟台已成为中国北方重要的生物“药谷”,也是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国际首选地。目前,烟台已形成以绿叶制药、石药百克、荣昌生物为龙头的医药研发生产企业集群。
多元赋能打开“烟台药”发展新空间
链长制,让生物医药“烟台造”成色更足。但对于志在打造国际生命科学创新示范城市的烟台而言,生物医药发展潜力仍然巨大,优良的发展环境,雄厚的创新研发底蕴,都将极大增强生物药医药产业的吸附能力,医药产业有望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新增长点和爆发点。
近年来,烟台医药产业“家底儿”雄厚。当前,烟台生物医药领域共有规上企业家,销售收入超亿元企业55家,过十亿元企业13家,5家企业在中外上市,6家企业进入国内医药工业、商业领域百强。其中,有荣昌、绿叶、石药百克这样的头部企业,也有正海生物、宏远氧业等一批国内单项冠军、独角兽,还有耐鼎科技、丰金生物这样的年轻新锐企业。
对于当前的发展形势,市市场监管局局长谭克良表示:“现在我们的生物医药产业处于上升期,随着链长制的继续深入推进,将来还会迎来‘井喷期’。”至于如何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谭克良认为,关键还在于重点项目的持续推进。
优势转化为胜势,实现率先突破的关键在于重点项目。年,已有45个医药项目完成注册落地。今年,烟台持续发力,已筛选汇集生物医药储备在谈项目近40个,总投资超过亿元。
山东省疫苗创新及产业化基地项目依托绿叶制药重组蛋白VLP颗粒疫苗平台的技术优势,致力打造国际化疫苗基地,目前,新冠疫苗中试临床样品生产进展顺利,各项审批正有序推进。
中科环渤海(烟台)药物高等研究院。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与烟台市政府共建的新型研发机构,将通过三期建设,建设国家级高端生物医药研发一体化平台,实现一批科研成果在烟台市和山东省转移转化。
三个百亿级企业园区扩建。荣昌生物新药产业化项目总投资50亿元,建筑面积26.1万平方米,主要从事“泰它西普”等系列新药的产业化。绿叶制药产业园创新药产业化项目,用于中试和产业化,配套专业化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石药创新药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0亿元,主要建设GMP生物制药车间及配套设施,将落户研发投入超过20亿元的多个国家一类新药。
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招商引资是关键抓手。今年以来,烟台推动“1+3”重点片区建立专业化市场化招商机构,盯住创新药物、医疗器械等家头部企业和名院大所,国内生物医药创投、股权投资、产业投资20家头部基金或企业,开展敲门招商、精准招商、基金招商活动,力争每个重点片区新引进重点企业、院所、团队、投资机构2家以上。通过积极争取石药集团、先声药业、远大集团、中节能、国药上海医工院等药企和机构,提高烟台关联企业战略定位、扩大投资。围绕产业发展集聚,招引具备原始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专精特新、瞪羚、独角兽、隐形冠军企业。
优渥的市场环境,雄厚的基础底蕴,正点燃烟台的“创新引擎”。下一步,烟台将依托“链长制”,大胆创新实践,叫响“创新好药、烟台制造”品牌,共筑“国际生命科学示范城市”,为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动能,为新时代烟台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的宏伟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