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话跟烟台话相差甚远,实际上跟潍坊话更

青岛话跟烟台话相差十万八千里,青岛人甚至听不懂烟台话,把青岛方言归类为胶辽官话实在是太牵强附会了。烟台话在山东方言里面属于一个异类,与山东省其他地区的方言相差悬殊。山东绝大部分地区方言交流几乎没有障碍,乃至于河南省和河北省的邻近地区方言交流都没有障碍,但是山东绝大部分地区却听不懂烟台话。方言学家把青岛方言归类为胶辽官话实在是令人费解。#潍坊#青岛方言的形成有它独有的历史原因和地理原因,以及近代移民因素。北京话说聊一聊,东北话叫唠一唠,广东话叫倾一下,翻译成山东话叫做拉一拉。本人就拉一拉为什么不赞同青岛方言属于胶辽官话一说,为什么说青岛话更接近潍坊话?本文试图以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以及几千年以来青州府、莱州府、登州府的演变作为一条线索分析青岛方言的来源。另外从青岛开埠以来移民和人口聚集特点为另一条线索分析探讨青岛方言的来源。本文作者既不是历史学家又不是语言学家,谈论这个话题纯属普通老百姓的个人爱好,观点和看法只是一家之言,欢迎批评指正。在这里表明一下个人身份,作者生于潍县,现户口在青岛,喜欢琢磨各地方言的异同和特点。本人在青岛和潍坊的亲戚朋友颇多,每逢过年家中自然是青岛人和潍坊人的大联欢,青岛话和潍坊话都颇为熟悉。今日之青岛方言青岛方言分为广义上的青岛方言和狭义上的青岛方言。广义上的青岛方言指的是除了青岛市区之外包括黄岛,胶南,胶州,即墨和平度的方言。广义上的青岛方言跟潍坊东部的昌邑、高密和诸城较接近。莱西历史上属于烟台莱阳的一部分,莱西方言跟青岛其他区域的方言差距比较大。狭义上的青岛方言指的是青岛市区市南区、市北区、李沧区和崂山区的方言,其中李沧区和崂山区的方言跟市南市北区的方言也有一些差别。狭义上的青岛方言是从德国人占领青岛并且开埠之后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移民的逐步聚集逐步形成的。青岛的前身是原即墨县南端的一个小镇,因此青岛方言的基础是以即墨南部的乡镇方言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以即墨南部的乡镇方言为基础逐步容纳外来移民并逐步演化成为现在的青岛市区方言。青岛市区方言在逐步演化的过程当中抛弃了不好理解的或者是听起来非常土的土语,逐步的吸纳了普通话的一些词汇和说法形成了一种比较混杂的青岛话,也被青岛人戏称为“青普”。尽管青岛市区方言的母体是即墨南部方言但是青岛市区方言跟即墨方言的差别越来越大。青岛方言和潍坊方言的异同有一种说法认为青岛方言跟潍县(潍坊主城区)方言相差比较大,隶属于潍坊的高密方言接近于青岛话,其实这种说法是站在青岛本位的立场上来看问题。如果我们把眼界放大一点来看,从淄博到青岛的方言都颇为相似,从淄博到青州、潍坊、高密、青岛确实存在着一个方言的过渡带。一个区域方言的特征包括了发音特点,语调特点,基本词汇和语法特点等因素。从淄博到青岛的这个范围之内,大致相当于古代齐国或古代青州府的范围。在古代齐国的这个范围之内,从西到东从淄博到青岛,发音特点和语调有变化,但是基本词汇和语法特点都没有太大的差异。在方言的划分领域也有人对于把山东方言划分为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有不同意见,提出了一个鲁中方言的概念。按照我的看法鲁中方言这个方法也太局限了,不如把它扩展为齐国方言这个概念,我认为从淄博到青岛是一个逐步过渡的方言区。实际上只有烟台和威海,也就是以前的登州府才是真正的胶辽官话,青岛方言跟烟台方言相差甚远。在这个从淄博到青岛的方言过渡带上,潍县(今潍坊主城区)是一个重要的节点。潍坊以西的临淄、青州、寿光、昌乐、临朐,以及潍坊主城区方言的语调和发音特点高度相似。潍坊以东的高密、诸城,胶州、平度,以及现在隶属于青岛的即墨、崂山和青岛城区方言的发音和语调特点高度相似。如果将青岛方言跟潍坊城区方言对比的话,青岛话的特点是舌头前部或者舌尖音比较重,潍县话的特点是喉音比较重,然而这种发音部位不同导致差别是非常难以用文字来进行描述的。比如“豆”字的发音,青岛话是舌尖团起来轻轻的发出这个音,而潍县话是舌根后缩用喉部发出这个音。青岛话和潍县话之间除了发音和音调不同,其基本词汇和语法方面有高度的相似性。下面的列表中是一些常用词汇在青岛方言和潍坊市潍城区方言的对比。古代齐国和青州府的变迁方言研究领域比较权威的说法把山东方言归类为冀鲁官话和胶辽官话两大区域,但这种划分方法似乎太过粗糙。前文已经提到按照我的看法,我认为从淄博到青岛是一个逐步过渡到方言区,可以把这个方言区称之为齐国方言区。姜太公封侯开始时是定都于营丘,这个营丘到底在哪里,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其中一个说法是在临淄,一个说法是在寿光,还有一个说法是在昌乐。潍坊市区往南25公里左右实实在在有一个营丘村(现在改为营丘镇),隶属于昌乐县。后来姜太公在临淄建立了齐国,并逐步发展为春秋五霸之首。齐国的重要都城除了临淄之外还有即墨和莒城,由此可见从战国时期青岛这个区域就是属于齐国的范畴。同样属于齐国的疆域,其疆域内的文字、文化和方言必然会逐步趋同,因此说从临淄到即墨(青岛)属于同一个方言区是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依据的。然后我们再来说一下青州府的变迁。青州为古九州之一,自汉朝成立青州刺史部以后原来属于齐国的这个区域的政治中心由临淄变为青州。在隋唐时期青州的地位随着朝代的更替一直在变动。北宋年间青州被设为京东东路路治,相当于省会地位,金朝改为山东东路。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时期,青州的地位实质上一直相当于山东省省会。自明朝开始正式出现青州府这个名称,同时在山东东部原齐国的这个区域被划分为青州府、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一次的划分对于山东东部的人文历史发展形成了重大影响并一直延续至今。直到今天青州府的这个范围之内方言大致相同,莱州府的方言大致相同,潍县(潍坊主城区)恰恰处于莱州青州府和莱州府的交界处。今天潍坊市的大部分县市属于莱州府,而青岛这个区域也隶属于莱州府。在明朝之前,登州也就是现在的烟台这个区域,其实是不受重视的,其地位并不重要。登州府位于山东半岛的东北端,实际上是偏于一隅,所以其方言自成一系。清朝时期,青州府,莱州府和登州府的名称和行政区域划分有所变迁,但是明朝形成的人文格局应确立下来。通过分析青州作为山东省东部(齐国)政治中心的这个历史脉络,以及明朝青州府、莱州府和登州府分立的过程和对后世的影响,可以看出即墨(青岛)这个区域方言发展更接近于潍坊乃至青州方言、淄博方言。尤其是自明朝以后,现在潍坊市所属的大多数东部县市和青岛市所属的大多数县市青岛同属于莱州府,在莱州府的这个范围之内方言高度趋同。基于上述原因。本人认为青岛方言不应该被划分为胶辽官话,实质上青岛方言跟潍坊方言和淄博方言更加接近。在现实当中青岛人其实很难听懂烟台话,青岛方言和烟台方言都归类到胶辽官话的非常牵强附会。青岛近代移民的来源首先我们比较一下烟台和青岛的开埠历史。在近代历史上烟台开埠略微早于青岛,而且在开埠之初烟台的重要性和地位要高于青岛,经济发展也超过青岛。胶济铁路的修建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自从胶济铁路建成以后由于与省会济南联通青岛崛起了,烟台的地位和重要性下降了。正是由于胶济铁路的建成,在青岛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移民来源主要是潍坊和淄博一带。潍坊也就是当时的青州和潍县是离青岛最近的重镇,自然会有大量的移民涌入青岛对青岛方言产生影响。近几年有两部非常火爆的电视剧描述了青岛开埠之初的历史,其中一部是侯勇和孙俪主演的《大染坊》,另一部是黄渤主演的《青岛往事》。侯勇主演的主人公陈六子是从周村(今淄博市周村区)开染坊发家的,然后移民到青岛进一步扩大自己的染织企业。在《青岛往事》这部电视剧当中黄渤主演的主人公,就是一个从潍县逃难到青岛的穷小子。这两部由明星主演的电视剧从侧面反映了青岛移民当中有相当高的比例是来自于现在的淄博和潍坊市。尽管青岛近代的移民成分非常复杂,除了来自于临近青岛的诸城、高密,胶州、即墨以外,自从胶济铁路建成以后通过铁路移民到青岛的人自然是以淄博和潍坊为最多。一个主要以近代移民为主要市民的城市当中,移民带来的方言必定会深深的影响这个城市的方言形成。


转载请注明:http://www.handanjk.com/afhgx/2922.html


当前时间: